一)愿意按角色表演,角色意识不强
《小羊和狼》表演游戏中,幼儿们存在争抢头饰、拒绝角色等现象。由教师介入,才开始渐渐进入游戏的计划、协商阶段,在表演过程中,幼儿对于自己首选的角色,或表演获得教师肯定的角色,甚至对某个角色的偏好,表现出角色意识不强,不愿意更换角色的情况。
(二)游戏的主题意识差,需要在教师提醒下达成
中班幼儿会因为喜欢头饰、道具而随意自我玩耍,忘记游戏的主题目标。幼儿们会为了选择不同动物需要的场景材料耗掉整个表演游戏时间,游戏的过程中,幼儿满足于最后成功的阶段,迫不及待地越过前面的情节,以战胜大灰狼为乐。 从游戏观察中可以发现:中班幼儿的嬉戏性角色行为占了一半多的数量,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中班幼儿的游戏特点——主要目的是自娱自乐,主题任务意识不足。
(三)角色扮演以一般性表现为主,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
观察《狼和小羊》表演游戏可发现,对于表现角色特征的行为,多数幼儿只是随意简单地表演,比如狼,在幼儿的动作里完全没有凶恶的样子及粗声粗气的语调;小羊的紧张与害怕也只剩下平淡的语言及单一的喝水动作。虽然情节都在,却缺少表演的味道。缺少了投入的情绪,游戏就缺少快乐的调料了。
(四)无法突出角色特点,进行创造性地表演
表演游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游戏,是要根据对游戏内容、人物角色、作品情节的了解,在表演中进行语言和动作上的想象,创造性地表现故事内容。中班幼儿由于年龄限制,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比较单一,缺乏创新意识。表演游戏需要丰富表演的教育价值,应该把表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達方式。在具体表演时调动多种经验并运用多种感官,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、动作表现、交往能力、审美和创造能力以及情感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。可以 “互动式介入指导为主,隐性式介入为辅”为指导策略。
二、有效开展表演游戏的策略
(一)多渠道互动引发幼儿增强对角色的理解与认识,鼓励幼儿互换角色
1.与教师的互动。教师应参与到游戏表演中,充分运用动作和表情来引导幼儿。同时,教师还可以拓展,让表演过程的情节演绎得更丰富。在教师参与表演的过程中,幼儿间的互动会更频繁、生动。例如在游戏表演结束后,让幼儿讨论“你觉得老师哪个地方演得最像大灰狼,哪些地方还不够好?你能帮帮老师吗?”帮助幼儿建立起表演意识、角色互换的机制,提升表演能力。
2.与材料的互动。各种头饰与道具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桥梁。在表演游戏的推进过程中,为各个角色添加些小道具,让幼儿保持对不同角色的新鲜感与好奇感。在《小羊和狼》中,为小猫小狗添加小尾巴,为老狼添加大尾巴,让幼儿对角色有更生动的理解,从而借助对材料的新鲜感,达到对角色的表现乐趣。
- 相关评论
- 我要评论
-